我們可以輕易地控制例如肌肉、關節等「隨意肌」,卻無法控制心、肺、胃與腸等內臟器官的「不隨意肌」。其中只有「橫膈膜」是我們唯一能控制的內臟。
配合「橫膈膜」的動作有兩個:「心肺」和「腸臟」。
肺部的擴展因為被胸部骨架所局限,限制了空氣的進量,所以「胸式呼吸」的效率並不高。
「腹式呼吸」則透過「橫膈膜」下壓而增加肺活量。採用腹式呼吸時,「橫膈膜」隨著肌肉的鬆緊而上下移動。肌肉收緊時「橫膈膜」向下壓,放鬆時則向上升。
華山氣功的收式招之一,把練功時停留體內之氣排出體外,調和氣息理順氣
重點在於用鼻孔出力噴氣。其理甚似中醫偏方的「取嚏法」。取嚏法借紙條插入鼻孔刺激鼻內上壁,藉噴嚏把氣管和食道壁上的寒氣(西醫的感冒菌)驅出體外。比對之下,平氣法不用外物,直接「取嚏」
平氣法功效遠不止此。其作用把氣急速排出體外的運動有效擴張氣管的內壁和彈性,對輕微的過敏,如鼻敏感、花粉症之類的症狀也有幫助。
另外,中醫指肺與大腸相表裡。肺氣不宜就會影響大腸的傳導,使大腸缺乏向下推動的力量。平氣法有效協助肺宣降,增強大腸的蠕動力,從而改善便秘的情況。

健康從腳開始

 

修練華山氣功,除了少數例外情況,腳趾都會用力抓地。所謂「十趾抓地」。

 

俗語說: 「葉黃根先敗,人老腳先衰」,可見人類老化是從雙腳開始。因此,如果要防止身體退化,首先要讓腳部不退化。

 

華山氣功「腳趾抓地」的作用是導氣下行。腳部有氣,承托膝關節,踝關節周圍的筋得到氣的潤養,變得堅韌有力。腳部健壯有力,能有效

1    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, 預防高血壓, 動脈硬化

2    促進大腦活化,預防健忘和失智症

3    降低血糖值,預防糖尿病

4    降低乳癌罹患率

5    提升骨質密度,預防骨質疏鬆

 

通過腳趾用力抓地,帶動整隻腳的肌肉微微用力。下半身的肌肉得到鍛鍊,肌力不容易衰退。科學家証實,刺激腳部能活化腦部,促進大腦底部掌管記憶的「海馬迴」增長,強化記憶及促進腦部健康。因此有效改善老人認知功能,運動控制和工作記憶,維持腦神經活力。醫學家透過觀察老人的走路姿態得知,走路變慢,變得不穩者,很可能是阿茲默症的先期徵兆。

 

美國心臟病權威懷特博士 (Paul D White): 「對生命的最大威脅,不是交通意外, 而是以車代步」。當一個人雙腳開始乏力時,靜脈曲張緊隨其後。慢慢往上身延伸, 最後全身乏力,動作不靈。現代人對腳部健康不甚重視,無意中增加罹患糖尿病,高血壓,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。

 

「現在你沒有時間運動, 以後會有時間生病」!!

腹部肌肉放鬆時,橫膈膜向下移動,肺部形成負壓而吸入空氣,同時把血液引進心臟,從而增加心臟(收縮時)血液量的輸出。因此腹式呼吸可促進血液循環和氧氣的供應量。
相比之下,「腹式呼吸」能多吸百分之二十以上空氣量,因而增加對人體細胞氧氣的供應。
氣功的科學基礎 (腹式呼吸) 
橫膈膜的上下移動,帶動了腸臟的挪動,等同腸臟按摩作用。增加血液循環,加速腸內的血氧流通,從而增進腸內壁的吸收能力,通順大便。
練習氣功時,把精神集中在呼吸上,同時不斷收緊和放鬆肌肉,對身心壓力形成鬆弛效果,使腦根清靜,排除雜念,淨化心思。身心集中在呼吸與鬆弛的過程中,正好讓身體休 養生息,補充元氣。因此勤練氣功,可以增進健康,延年益壽。
氣功的科學基礎 (平氣

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​原發性高血壓

氣功的科學基礎 (降氣 )

西方醫學有一個稱為『原發性高血壓』的症狀。顧名思議,是指隨着年齡增長而引起的高血壓上升現象。

 

從生理學角度觀察人體,男性平均體重45%為肌肉,女性則為36%。人體有近五百條與運動有關的骨骼肌,肌肉的75%都位於腹部以下。肌力隨着年齡增長逐年衰退。六十多歲時上半身仍保留廿歲時約七成的肌力,但下半身腿力卻只剩下四成左右。伴隨肌肉的衰退,原来豐膄的大腿越見消瘦。流向下半身的血液失去流向的場所,向上流動積聚,血壓也自然上升了。因此鍛鍊下半身對預防高血壓,腦中風等極為重要*

 

『氣血不足以推血,則血必有瘀』。人體的各部位,以腿部離心臟最遠。氣虛的人士和長者,心臟推動血液的力道減弱,無法將血充份送往腳部,腳部也無力將血液送回心臟。末梢血管容易發生阻塞,下半身跟着變冷,大腸,前列腺等腰部以下的器官也會逐漸產生病變。

 

『百病皆因氣逆』,人體的氣下行為順,上行為逆。華山氣功屬養生功,除練氣養生外,每式皆要求腳趾抓地,亦有眾多專門鍛鍊下盤的招式,能有效預防『原發性高血壓』的出現。

 

* 另詳見『健康從腳開始』一文。

健康檢查時常用的心電圖,記錄了脈搏跳動的頻率。心電圖上顯示峰值與峰值之間的距離稱為「R-R間距」,代表心臟跳動一次所需的時間。
R-R間距以微秒作單位。 每次心拍間隔都有明顯差異。 數學上以變動系數表示。
(一分鐘內)心拍間隔的標準誤差
變動系數= ----------------------- ------ ×100
(一分鐘內)心拍間隔的平均值
  
1.變動系數 數值越大 → 副交感神經比交感神經活躍
2.個人表現會較為平靜和安穩
3.變動系數達至雙位數值,表示精神處於無壓力下的鬆弛狀態
同時分開三個群組
1)自然呼吸
2)每分鐘呼吸次數 <24
3)每分鐘呼吸次數 >25
呼吸次數 <24次 → 變動系數高
 
吸息與呼息的深呼吸實驗
 長呼息 R-R 隔間之變動系數上升
 呼息達到20秒,變動系數由 8% 11.2%
 呼息刺激副交感神經,處於無壓力的鬆弛狀態。
 
降氣法 → 吸息快,呼息慢
 長呼息刺激副交感神經,提高R-R間隔變動系數;
 減少每分鐘實質呼吸次數,配合安定的精神狀態,血壓同時下降;
 心藏跳動也容易緩慢有節。

氣功的科學基礎

 

「氣功」,我國三千年傳統文化承傳下來的呼吸藝術。修煉氣功,能促進血液循環、增加血液含氧量、鬆弛神經、改善睡眠、增強體能、內臟功能和活力。

 

我們可以輕易地控制例如肌肉、關節等「隨意肌」,卻無法控制心、肺、胃與腸等內臟器官的「不隨意肌」。其中只有「橫膈膜」是我們唯一能控制的內臟。配合「橫膈膜」的動作有兩個:「心肺」和「腸臟」。

 

通常「胸式呼吸」的效率並不高,因為肺部的擴展被胸部骨架所局限,因而限制了空氣的進量。而「腹式呼吸」則透過「橫膈膜」下壓而增加肺活量。採用腹式呼吸時,「橫膈膜」隨著肌肉的鬆緊而上下移動。肌肉收緊時「橫膈膜」向下壓,放鬆時則向上升。

 

腹部肌肉放鬆時,橫膈膜向下移動,肺部形成負壓而吸入空氣,同時把血液引進心臟,從而增加心臟(收縮時)血液量的輸出。因此腹式呼吸可促進血液循環和氧氣的供應量。相比之下,「腹式呼吸」能多吸百分之二十以上空氣量,因而增加對人體細胞氧氣的供應。

 

此外,橫膈膜的上下移動,帶動了腸臟的挪動,等同腸臟按摩作用。尤其是對腸壁的活動,增加血液的循環,加速腸內的血氧流通,從而增進腸內壁的吸收能力,通順大便。

 

練習氣功時,把精神集中在呼吸上,同時不斷收緊和放鬆肌肉,對身心壓力形成鬆弛效果,使腦根清靜,排除雜念,淨化心思。身心集中在呼吸與鬆弛的過程中,正好讓身體休養生息,補充元氣。因此勤練氣功,可以增進健康,延年益壽。

  .